從學術到產業,串連國內外合作夥伴
合作夥伴
培育人才
More and more...
飲水思源 文脈相通
交通大學最早創建於1896年(清光緒22年),朝臣盛宣懷深感中國科技落後與人才匱乏,奏請朝廷成立上海南洋公學,後改名為上海工業專門學校,陸續增添商科、鐵道科、電機科等實業教育,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,百年以來的變革始終不離國家發展建設。1958年在新竹正式復校。
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
交大在台復校過程艱辛,經凌鴻勛老校長於四處奔走、募款及師資,1958年國立交通大學正式在台復校、設立電子研究所。起初交大得租借房舍,後經1000多名校友合資2/3的經費買地蓋樓,電子研究所第一棟校舍「竹銘館」方得落成。為感念凌老校長為母校的貢獻,校園的竹湖、竹銘館皆以其字「竹銘」命名。
開創矽電晶體新紀元
交大首創台灣第一個電子研究所碩士班、電晶體實驗室,並且開發「矽」材料,於1965年成功自製出我國第一批雙極性平面電晶體,其平面式電晶體製造技術為領先全球的電晶體製造方法。1966年即研製出我國第一枚積體電路而揚名海外,外國開始爭相聘請交大學生。時至1995年,半導體中心在國際重要期刊IEEE ED、IEEE EDL發表的論文數更為世界之冠。
1970 培育首位國家培育首位國家工學院博士-張俊彥先生
張俊彥院士為交大電子所、台灣第一位國家工學博士,1964年與團隊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,與團隊研發出「矽平面技術」(SiPlanarTechnology);更在1965年開創「矽電晶體」歷史新紀元,一舉將技術落後50年縮距離減到8年;1966年開發出台灣第一片積體電路。
國立陽明大學--仁心仁術 醫學院的開啟
為加強醫學教育研究發展與培育醫務人才,經教育部、退輔會及榮民總醫院等單位的積極協調,行政院1971年1月26日正式核准籌設「國立陽明醫學院」,「陽明」二字標舉王陽明「知行合一」學說之期許,明訂「真知力行,仁心仁術」為本校校訓。 1975年國立陽明醫學院正式成立,由臺北榮民總醫院協助創辦,為臺灣戰後第一所由國家創建之醫學院,立校初期設定為培養公費醫師下鄉服務的醫學教育機構。 1994年改制為「國立陽明大學」,成為臺灣第一所以生醫為主軸的研究型大學,並逐步擴張為擁有醫學院、生物醫學與工程學院、生命科學院、護理學院、牙醫學院、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和藥物科學院等七個學院的全方位大學,是其它生醫大學的標竿。
1984 首設國家級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
1975年校友方賢齊先生於台灣佈建百萬台電話機具,當時僅32國家能辦到;更協助孫運璿、李國鼎建立工研院、資策會、催生新竹科學園區。全球上百億台智慧型手機信號發射器技術,來自張懋中前校長研發的砷化鎵功率放大器。
傑出校友
陽明交大總校友已超過100萬人,國內世界級的高科技公司如宏碁、聯華、華邦、大眾等佔半數以上均為我校校友創辦,三十年來我國高科技工業與交大電機學院一起成長,校友人數最多,遍佈各高科技行業,貢獻為各校之冠。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— 合校展現新局
秉持著「跨領域合作解決現實問題」的理念,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於2021年2月1日正式合併為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」。匯集兩校在生醫研究與電子工程領域之優勢,擴展在智慧科技研究之實力,孕育跨領域之高素質人才,以提供創新解決方案。